大家好,我是上高4B胡立知家長,胡振東Toni。好開心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好書,書名叫《是旦主義》。「是旦」一般給人負面的感覺,但如果能適時使用「是旦」技巧,不但可以令你父母心情舒暢,還可以增進親子感情呢!
這本書是由一位精神科專科醫生許龍杰所撰寫的,而「是旦主義」主要取材自第三代認知行為治療理論(CBT)的其中一種:接受與承諾治療(ACT),所以「是旦主義」並不是「是旦」寫出來的。
人生裡實在有太多「解決不了的問題」,自己的問題還好,但作為父母的我們,看著自己子女的種種問題,實在有種說不出的感受。所以「是旦主義」便提供了我們其中一條出路。「是旦」並不是「躺平」,「是旦」並不會阻礙我們對理想事物的追求,反而教會我們應該「個人化」自己成功的定義,並學懂接受事物本來的型態。書中(第157頁)提到:「目標自己定…才去努力,然後達到一個只有自己才知道、只合自己心意的目標,那就算是成功了。最重要的是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是旦主義」最核心的有3個元素:接受、放下及活在當下。舉個例子,有一個孩子,他是12月出世的,是「細仔」。因為小手肌的能力所限,小朋友在幼稚園寫的字體都未如理想。如果我們視這個為問題,當然可以以操練的方法令小朋友進步,但與此同時我們要付出一個怎樣的代價去換取工整的字呢?如果我們理解到這個問題並不是一時三刻能夠解決的話,我們能否改變「成功」的定義,例如筆順對了便算成功?然後有沒有勇氣去「接受」現況,然後暫時「放下」這個問題,再將生活的焦點放回此時此刻與孩子珍貴的相處時間嗎?
我們每天的時間有限,特別是與子女相處的時光。如果我們可以將焦點多些放在與他們相處時的快樂時光,而非那些煩擾著我們的問題,那麼我們生活的義意也就更加豐盛了!
上高4B
胡立知家長
2024年3月27日
好書推介:媽媽,你會永遠愛我嗎?
作者: 凱瑟琳.勒布朗
小熊在玩耍時不小心弄破了外套,他知道媽媽工作了一整天,已經非常非常疲憊,他很擔心:「糟糕了,媽媽一定會非常生氣。」他戰戰兢兢地走到疲倦的媽媽身邊,輕聲道歉,然後他害怕地問:「媽媽,我把外套弄破了,你還會愛我嗎?」
記得在新型冠狀病毒肆虐時,我在深切治療部照顧過一位因為急性肺炎入院的婆婆。因為當時疫情嚴重,公立醫院的探訪服務被迫暫停,而幾天後,婆婆的臨床維生指數非常不穩定,需要插入氣管喉並用呼吸機幫助呼吸,而且沒有人能準確預測到,即使插喉後,婆婆的病情是否能夠好轉,因此在打麻醉針準備插喉前,她輕輕的要求想打電話給好久不見的兒子,當電話接通的當刻,婆婆氣若游絲地對電話說了一句:「你記得嗎?媽媽是很愛你的。」電話的那邊已經是泣不成聲的兒子。
然後過了幾天,婆婆便與世長辭了。
分享這件事是想告訴大家,趁我們還能和最愛的人表達愛,趁我們還有機會和時間,就爭取時間和最愛的人告白。華人對孩子的愛是很細膩和內斂,我們很少把愛掛在嘴邊,更傾向於以行動和日常照顧來表達愛。然而,對於孩子來說,表達愛和喜歡是直接而且真實的,他們會主動擁抱、親吻或用簡單而直接的詞語來表達愛意。
而我們長大後往往就是失去了像孩童時,小孩子那份直接而簡單去表達愛的勇氣。
因此我推薦這本書給大家和孩子作親子閱讀,和孩子共同投入小熊和媽媽的故事情節裡,並藉此機會向孩子做一個簡單直接的告白。
小熊媽媽知道小熊把外套弄破了,她沒有生氣,只是擁抱著小熊說:「就算你把外套弄破了;就算你沒有做功課,成績也未必理想;就算你很頑皮;就算你變得又大又醜;就是有天你不再愛媽媽;就算有天你會有自己的家庭;就算有天媽媽不在你身邊時⋯⋯」
「孩子,媽媽還是會永遠愛你。」
全低1班
莫瀚霖家長
2024年4月26日
好書分享:《東東村的雙胞胎》
作者:張蓬潔
出版社:文林出版有限公司
大家好,我是下幼1蘇沐語的家長Ruby。今早在整理女兒米米的書櫃,被她瞄到封面,她口中直喊著:「我要那本雙胞胎,我找好久。」我想了好久是哪本?為何如此興奮?原來是《東東村的雙胞胎》這本繪本。
再次閱讀也真的覺得這是一本很棒的書,作者張蓬潔,在我大學團契時就知道,是一位很會唱歌、創作的,原來也會創作繪本,所以當參加青彼閱讀計劃,看到圖書不只一本有這個作者的作品,感覺很親切,也很期待。一如作者給人的感覺與可愛的畫風,她的每本繪本都用色大膽鮮豔,也有些聖經的理念在當中,但絲毫沒有傳教感。
接著,跟著我和米米進行一場親密的親子閱讀吧!繪本中帶入雙胞胎兄弟,一個喜樂、一個憂愁。用鮮明對比的方式,一攤開書就能看到兩人的不同,面對一件事,兩個人截然不同的應對,正向的永遠正向、負面的也始終如一,舉凡停電、果汁倒了、外出野餐遇到蚊子,甚至是生病,都可以看到長得相似的兩個人不同的應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感冒生病這兩頁,清晰的對照「喜樂的心乃是良藥」這句話,可能最近很深刻感受情緒對身體的影響,讀來更有感。
在引導米米閱讀的過程,我最後再帶她從頭看一次,並讓她一次又一次選擇她想成為這個狀況下樂觀的弟弟還是悲觀的哥哥?有時候她會選擇哥哥,有時候她會選擇弟弟,很真實的去選擇她的現況,我也帶入有時候我也是會跟哥哥一樣,有時候我希望自己像弟弟,最後帶出希望我們的家,可以成為像弟弟的家,樂觀豁達,讓人好想進到我們家。
願您分享這本可愛又充滿反思的繪本,願喜樂的心常常充滿您的家。
下幼1
蘇沐語家長
2024年5月31日
學做一位好爸爸
大家好,我是上 N1A 班鄭知悦家長 Jerry 。做家長後的時間過得特別快,和太太結婚時已想像家中有位小寶貝, 到今天原來知悦已經3歲,這3年時光, 我覺得學習比讀書的還多,因為我學習的,是如何照亮一位小朋友的生命。
「爸爸只顧着工作!」其實我最怕在小孩子在心目中,只有這個印象。很多家長都分享,孩子由嬰兒到小學,如果沒有很好的陪伴,彼此心中的距離就變得愈來愈遠。我很相信這個觀點,所以我注重和小孩子相處的以下幾點:
一) 平日的每天早上,都在上班前和女兒談天。問她做夢有沒有見到爸爸媽媽, 也許她也會分享很奇妙的東西。問她今天上學會見到甚麼,也許她會分享她的期盼。問她放學後想做甚麼,如果她說是見到爸爸,我當天會盡快完成工作回家!·重點在我很重視她的答案。千萬避免問一句、答一句,只是一個儀式,卻沒有放在心裡頭。
二) 做家長是不容易,陪伴小孩子一樣需要質素。甚麼叫質素?就是投不投入小朋友的世界。我們大人曾經做過小朋友,曾經渴望大人和自己玩、聽自己的感受,有時只是抱著一起睡睡覺,他們的「靈魂伴侶」就是父母。所以陪伴女兒的時候,我會變成小孩,進入她的世界。我們甚至有彼此的「口水話」Bi-Li-Ba-La 呢!
三) 記錄一家一起的時光。現在是數碼年代,一個手提電話就可以無限拍照和攝影。對我來說,這些很容易拍下的記錄,也很珍貴地留下孩子、太太和我的美好回憶。和女兒不時看看舊照片或短片,也容易知道她的喜好。有時候, 一段時間沒有和家人的照片,我會檢討是不是一起的時間少了。這些照片,也提醒我為了這個家努力!
做了爸媽,才真正明白自己爸媽的偉大。儘管做爸媽是辛苦的,但這種辛苦,也是甜美的記憶,小孩子是家長的最美好的禮物。
上N1A
鄭知悦家長
2024年4月19日
大家好,我是上高4B胡立知家長,胡振東Toni。很高興又能夠與大家見面,不知道上一次介紹的書《是旦主義》大家覺得如何呢?當中經常提到的「接納」,我認為其實是我們育兒中最重要的心態。
心理社會發展理論,又名「人生八階」,說明人的一生會按年齡分成8個階段,而每個階段都有一個「主要任務」需要完成,成功的話就能得到成長與發展。當中第二階段-幼兒期(2-3歲)及第三階段-學齡前兒童期(4-6歲) ,就是剛好我們小孩的年紀了。幼兒期的主題就是「自主」對「羞愧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獲得父母接納的話,就能提升自主能力,同時開始向外探索,學習由父母為自己決定變成為獨立個體,行為可以適應社會的秩序及規範。相反,如果父母有負面回應:例如阻止,甚至嘲笑,則孩子會產生羞恥感以及懷疑自己,亦會降低了孩子的意志力。
而在學齡前兒童期,主題就是「自動自覺」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獲得父母接納的話,就能使孩子產生自動自覺的責任感,亦令孩子可以勇於嘗試,明白達到目的的重要性。相反,如果父母有負面回應,例如責備或者太多限制,則會使孩子有罪疚感,甚至產生無價值感。
那麼如何接納呢?父母可以多理解一些孩子的想法以及所需,而不是用大人的標準、眼界或能力去衡量。容許小朋友以他們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不要缺乏耐性或過度呵護地幫孩子完成屬於他本來要完成的事,在滿足基本安全的情況下給予充份的自由。每個人都有自己要行的路,有屬於自己的責任要負上,即使孩子亦不例外。早點接納孩子與自己不同,日後「與孩同行」的路反而會豁然開朗。
上高4B
胡立知家長
2024年5月10日
大家好,我是上低2B梁綽瑤家長 Esther,今日想同大家分享育兒心得。作為兩孩之父母,我家小朋友年齡相差兩歲左右。由於兩個都是女孩子,喜歡的東西都會相近, 所以家中經常會出現時而相親相愛,時而互相仇視的情況。所以有時會向身邊的父母朋友取經,也會從書籍之間努力學習心得!
1. 不要比較
身邊的親戚朋友,見到兩個小朋友時,難免也會拿她們比較:比成績、比身高、比外貌等等,可能言者無心,但小朋友難免會不開心。所以我覺得最重要教導小朋友,學懂欣賞自己的長處,令他們明白到人人步伐都不一樣,學習可能都有快有慢,所以對比自己有進步就已經足夠!
2. 避免偏心
兩個女兒時常是上一分鐘還是糖黐豆,下一分鐘就變成水溝油。大家互不相讓,然後就會向我投訴。這個時候作為媽媽是非常頭痛的。 根據王意中臨床心理師表示,手足間吵架不是壞事,應視為成長過程中很自然的情形,也是給孩子解決紛爭的機會, 先觀察孩子間究竟發生什麼事,他們如何解決?假如過了一段時間後仍遲遲無法解決,或是處理方式不正確,建議先將兩人分開,引導孩子找出適合的解決方式,但千萬不要強迫年長的小孩妥協年幼的, 因為這會令到她有負面情緒和容易嫉妒。
3. 追求平等,而不是公平
作為父母不時會被小朋友追問, 「為什麼家姐可以? 」,或者有時調轉,家姐也會問。專家指出, 孩子問「為什麼?」的原因,不一定是想要答案,反而想爭取某種利益而埋怨。要教導小朋友表達真正的需求,解釋給他們知,只要你先達到某項能力,然後就有可以做這件事。根據黃柏嘉在
<<致,被雙寶搞瘋的媽媽>>提到,「公平是,不管孩子年齡大小,給予一樣對待。平等則是,考慮孩子的差異,依據每個孩子不同的需要,給予不同的協助。」
最後,我覺得要作為父母都應該盡量爭取同小朋友獨處的的時間, 可以令小朋友有空間和父母亙相傾訴心底話, 加深他們的了解和關懷。
(參考資料:王意中心理師 https://www.mababy.com/knowledge-detail?id=4960 別小看爸媽無意識的「偏心」行為!公平對待孩子6方法)
上低2B
梁婥瑤家長
2024年6月21日
大家好,我是上高4A劉柏龍家長,Bonnie。今次想跟大家分享我對「親子活動」的體會。
作為一對雙職家長,我們的親子時間是十分珍貴的。「量」我們未必能做到最好,「質」我們還是想保持的。
我們一向尊重孩子選擇,他們說得出想去的地方或想做的事,我們多會奉陪。他們會兩兄弟商量/發掘新地方或新事情,例如早前電視新聞曾報導一則國內大型入會制的超級市場,兩兄弟很好奇這和他們日常逛的超市好像有點不同,當然我們大人曾去過這超市,但我真沒有想像過他們也會有興趣。
他們還上網查看相關KOL短片,跟我說同學們告訴他在這超市能買到什麼,終於,於復活節假期安排了一次帶他們兩兄弟去逛超市。之前他們還做了點資料搜集,查看哪條交通路線最快,逛超市攻略,必買產品等。
對我們而言不論做什麼,去哪裡,都是親子活動。我們一家都有得著,他們多了留意時事,兩兄弟有商有量,不能買太多避免造成浪費等。就在這日常生活中,我們都在進行高質的親子活動。
大家不妨回想一下,我們的父母為口奔馳,陪伴我們的時間更少,但我們不也愛著我們的父母嗎?我現在還在回味兩兄弟在這超市內說:「找到了!真的有媽咪最喜歡的果汁呀!」原來他們的資料搜集是為我而做,我的心都要融化了。
上高4A
劉柏龍家長
2024年6月7日
大家好,我是下高2梁皓証家長,蔡靜儀,Hebe。很高興可以在這裡與大家分享親子食譜,今次推介一款茶點:紫薯糯米卷,煙韌口感像糯米糍,夾著一層層紫薯,小朋友很是喜歡。溫馨提示:糯米比較難消化,避免一次吃得太多,小朋友淺嚐也很美味👍🏻。這款茶點可以請小朋友幫忙塗上紫薯,卷起切件即成。
材料
細紫薯一條
糯米粉120g
粟粉30g
椰奶100ml
水100ml
糖40g
油40g
椰絲適量
做法
1.紫薯烚熟壓成蓉備用。
2.將水和椰奶攪勻,然後將糯米粉、糖及粟粉攪勻。
3.將上列的所有材料攪勻(把液體倒進器皿中),再加入油一同攪勻至無粒狀。
4.水滾後把粉漿放進鍋中蒸約20分鐘,取出把粉團鬆開並搓圓。
5.準備一個中型密實袋把粉團放入後用麵棍壓平成長形,可不用全封,剪開袋取
出塗上紫薯蓉再卷起。
6.灑上椰絲,用刀沾水免黏切件食用。
下高2
梁皓証家長
2024年5月17
水果綿花糖吐司
準備材料(二人份量)
•士多啤梨 2-3粒
•香蕉 半條
•或可準備小朋友喜歡的水果
•切片面包 2片
•朱古力醬或果醬 適量
•綿花糖 適量
製作方法
1.邀請孩子幫忙把水果洗乾淨,並和孩子把水果切成片狀。(溫馨指示:可使用兒童安全膠刀)
2.將適量的朱古力醬或果醬塗在切片面包上。
3.將適量的水果和綿花糖鋪在切片面包上。
4.放入已預熱180度的焗爐,焗5-10分鐘。
這道水果綿花糖吐司非常適合親子一同製作和享用,可用在早餐或下午茶點。當中小朋友可以參與到切水果、塗果醬和鋪水果的過程,增加親子互動的樂趣,希望大家喜歡這道簡單又好味的小食。
全低1班
莫瀚霖家長
2024年6月14日
以基督之愛,為學前兒童提供完善的學前教育服務,鼓勵學生主導、創意及互動,以達「全人教育」為目標。
© 2024 – J.B Creative. All rights reserved.